直肠息肉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我们需要一个21世纪的癌症定义,而不是1 [复制链接]

1#

本文约字,阅读需要5分钟。

由80多个国家多个会员单位,构成的国际抗癌联盟,在21世纪初曾做过一次检讨:对全球完成肺癌手术的患者,进行术后系统评估,认定60%的手术,没有必要或没有意义,因为弊大于利。

一批美国的资深肿瘤专家集体建议:应当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彻底改革,其中,包括改变癌症的定义本身。并把这个词从一些常见的诊断中彻底去除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认为,许多在乳房、前列腺、甲状腺和肺部等处筛查中发现的病变,完全不应称为癌症,正确的归类应该是indolentlesionsofepithelialorigin,翻译过来意思是,该研究所强调:我们需要一个21世纪的癌症定义,而不是19世纪的癌症定义,而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后者。

癌症这个词,社会上已高度恶魔化了。一想到癌症,很容易联想到死亡和极度痛苦。经常有人问,甲状腺实性结节是癌症吗?癌细胞偏高是癌症吗?子宫肌瘤是癌症吗?肠镜发现有肿瘤,是癌症吗?甚至还有人问,我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,我得了癌症吗?这样的问题太多太多,可见大家对癌症害怕得什么地步。

一方面是人们不断加剧的恐癌心理,一方面高敏度筛查技术不断出现,使得筛查时意外发现肿块或异常的概率大增。近年来,有关部门大力推行低剂量螺旋CT肺癌普查,认为此法可帮助发现大量早期可疑肺癌患者,争取早治疗而获得更好的疗效。真有那么好吗?如果发现肺内有结节又怎么办?在国外,有一个偶发瘤的概念,英文是incidentaloma,专门用来指代高敏度筛查技术运用中偶尔发现的这类异常,通常它们并不威胁生命。

什么叫做偶发瘤?人体大约有60万亿的细胞,体内每1秒钟会发生10亿级别的生化反应,这么大量的信息组合,偶尔出现偏差,出现一些异常细胞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只要你的生活习惯保持好,致力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,身体自己便有足够的纠错能力。丹麦学者的基因探针研究发现,40岁女性乳腺组织中,40%的人有异常蜕变细胞;到了50~60岁后,这个比例逐渐减少。这就是说,身体自己在主动处理这些异常细胞。

然而,一旦医生和患者发现了这些病变,将其错误的定义为癌症,他们会基于早发现早治疗,癌症早期可以治愈的基本判断,认为必须马上进行活检、治疗,并想尽办法摘除。几十万名男男女女正在接受不必要的、甚至有严重损害的诊疗方法,以治疗癌前和癌性病变,而这些病变本身,很有可能永远不会产生致命的伤害。

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提到,像一些老年性的前列腺局灶癌、一般的甲状腺局灶癌、肺的肺泡癌、脑垂体微腺瘤,包括胃的肠化生、多发性肠息肉等,都是常见的惰性很强的病变。动不动就手术,化疗和放疗,往往是得不偿失的。

他还讲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的故事。一位姓郑的病人,在年被确认为中晚期胰腺癌。他去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肿瘤中心治病。原籍以色列的美国专家告诉他:“我是全球最权威的胰腺癌专家。你这个病,化疗可活六个月,不化疗只能活三个月!”且斩钉截铁地告诉他:“没有其他可能!”因为化放疗没法继续了,他在何教授处寻求中医药治疗。此后,他又去了美国,这时肿块缩小了。那位医生很诧异,要求对他进行追踪,他俩也变成了朋友。

那位最权威的胰腺癌医生谈到,美国从尼克松时代签署国家癌症法案后,加强对肿瘤研究的投入;千*万马研究癌症。尽管对控制癌症的发病率、死亡率,没有直接的作用,但却研发出非常多的精密检测设备与方法。若干年后,人们突然发现,这些设备方法尽管标志着科研的重大进步,对癌症的早期认识或蛛丝马迹的发现,似乎很有好处,但这些东西广为推广后,并没有显著提高人们的生存时间。那位专家认为:许多肿瘤早发现,不见得是好事情!例如,前列腺癌高龄老年男性都会有,一早发现了,告诉患者,你患了癌症,然后需要一连串的诊疗,也许只能再活四、五年,够积极了吧!但如果没有发现,他优哉游哉,没有症状地,也许就能拖个七八年;有了症状,再诊疗,还能再活二三年!不是更好吗?

不去做检查,万一自己真得了癌症怎么办?如果检查出了疑似癌症,究竟是治疗还是不治疗?我的建议是,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,当你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,你就会有一种充分的信心,癌症不可能会找上你。举个例子,从来不抽烟,生活环境也基本无烟雾污染,生活习惯很好,但是却检查出肺内有多个结节,多数呈毛玻璃状,本人没有不适。这个时候,你会怎么做?一位75岁的女教授给出了参考答案,她没有做任何处理,十多年过去了,除有部分结节稍有增大外,其他一切正常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